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重庆扎实推动“两城”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admin6个月前 (09-29)重庆产业信息11

  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要把西部(重庆)科学城与大学城这两个关键平台用好、“融”好。

  按功能来说的话,就是要让大学城成为科学城的创新“大脑”,让科学城成为大学城的创新“沃土”。

  日前,重庆党政主要领导赴西部(重庆)科学城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强调要下大力推动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释放出重庆“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的清晰信号。

  市第六次党代会强调,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推动科产城协同发展,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要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更多成果,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各领域人才竞相涌现。

  发展是头部要务,创新是头部动力,人才是头部资源。科学城与大学城如何融合发展?怎样统筹大学城的科创资源和科学城的平台资源?二者如何相互赋能、一起精彩?就此,两江观察与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汪涛教授进行了交流。

  ▲ 5月9日,轨道1号线横穿大学城片区。龙帆 摄/视觉重庆

  科学城与大学城,都是重庆打造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但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优势。

  总体来说,重庆要把科学城建设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它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战场”;而大学城,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是科学城建设的“主引擎”。

  汪涛认为,科学城、大学城这“两城”蕞大的共性在于其目标一致,即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同时要认识到,科学城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城市环境和生态本底,大学城则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打个比方,大学城是“家底”“大脑”,以“育种”为主;科学城是“家业”“身体”,以“育苗”为主,二者的发展在本质上密不可分,关键在于要逐渐形成人才供给、知识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结构。

  事实上,科学城与大学城相融共生,在国内外均有不少案例。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技城等,既是全球顶级大学的汇聚地,是“大学城”,又是科创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区,是“科学城”,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与科创有关的资源要素集聚于此,相融相生、互促互进。

  我国蕞为知名的则为北京中关村,周边区域内分布有北大、清华等30余所国家重点高校,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所院以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中关村科学城汇聚了信息网络、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作。

  重庆的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以上案例均可借鉴。

  彭劲松建议,重庆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塑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优化市场运作机制和财税融资制度,多渠道促进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合作的积极性,留住人才、留住企业、形成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 7月1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市民正在欣赏夜景。 龙帆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对于科学城与大学城的融合发展,重庆明确了“共建、互促、双赢”的发展思路,以及推进科技、教育、城市融合,园区、校区、社区融合,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产业、企业、就业融合的具体路径。

  “科学城与大学城各尽其能融合发展,离不开机制、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汪涛认为,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塑造良好的内生环境,助力“两城”同频共振发展。

  一是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合作、提供保障。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大学城和科学城的深入对接沟通,形成常态化、多频次的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优化合作机制,做好各方面配合工作,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设施共融,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促进全方位深度合作。对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人才政策、投融资及收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在要素层面上汇集人才、推进创新。

  要以大学城为基础抓好育才用才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研究高校和机构为科学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以此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城为基础引入、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共建创新中心、实验室等方式,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高效率及时将科技进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建立健全大学城高校、科研单位与科学城企业的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高吸引人才政策,支持科学城打造 “人才特区”,以此集聚高质量创新人才。群策群力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集聚创新要素。

  三是在环境层面上优化布局、提升品质。

  要全力打造西部科学城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各类人才营造“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融得进”的环境。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在西部科学城的布局,改善其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其吸引力和承载力。

  ▲ 5月29日,科学谷项目建设基地,孩子们正在听讲解重点建设项目内容。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重点和难点在于“怎么融”,怎样用好各种资源要素。

  “城、人、产”作为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在汪涛看来,“什么样的城,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集聚什么样的产”,重庆可以围绕“城人产”融合发展目标,先“孕城”,再“聚人”,再“育产”。

  “孕城”要发挥“城”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优化完善城市的多元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将城市塑造成极其宜居、极具幸福的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创造优越市场环境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聚人”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始终把“人”摆在关键位置,着力引进更多高尖人才,使聚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育产”要发挥“产”的支撑作用。加速产业聚集,精选产业方向并升级主导产业。全面梳理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特色,建立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吸引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从科研到产品的转化。

  概而言之,“城”是平台,“人”是核心,“产”是应用,要把这三大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优化城市功能、吸引科创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协同互促。

  ▲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龙帆 摄/视觉重庆

  彭劲松建议,科学城与大学城要深度融合,需要以“科技+”为基础链接,系统整合生态、文化、健康、教育等多维要素,推进“科、产、城、人、景”深度融合:

  ——以“科技+绿色”为切入点,打造“生态公园之城”新名片。依托区域良好的地域生态文化基底,围绕满足城市人群多样化宜居宜游需求,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多样、特色突出,满足儿童、青少年和中老龄人等休闲社交、玩乐休闲的特色主题公园,让绿色生态成为科学城的城市发展主色调。

  ——以“科技+展会”为切入点,打造“青春交往之城”新名片。积极建设提升科学城内相关会展会议活动设施与平台,大力举办各类国际展会赛事活动。依托大学城青年人数量庞大、群体集中优势,举办各类与青春主题相关活动,加速赋予其青春活力年华、青春生活方式、青春激情创业、青春休闲产业的新定位和新内涵。

  ——以“科技+康养”为切入点,打造“乐居慢游之城”新名片。利用中梁山和缙云山麓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一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社交聚会基地。依托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科研院校力量和缙云山等良好的生态康养资源,打造集医学研究、健康疗养为特色的重庆医疗科研中心、科技健康体验旅游中心。

  ——以“科技+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快乐优享成长之城”新名片。科学城不仅仅只是普通高等教育集聚地,更要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长足发展,打造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优质教育链条。

  展望未来,科学城与大学城将实现更加深入的融合发展,“校—院—企—地”的合作方式将变得更加成熟。要让愿景转化为现实,就要知重负重、知难而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扎实推动“两城”融合发展。可以预见,“两城”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福州出新政:外地毕业生来求职包住一年

  科创金融发展综合指数 南京全国第六

  西海岸新区:“山东头部区”的舍与得

  窑洞前做饭成网红 “陕北霞姐”不忘初心

  江西湖口县:牡丹荷盛开 “蝶形蜻蜓”如约而至

  夜幕下的银凤湖,灯光璀璨美轮美奂……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相关文章

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科创+产业”创新集群 培育引进项目约60个

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科创+产业”创新集群 培育引进项目约60个

  重庆日报消息,10月19日,2021全国双创周活动正式开启。重庆日报记者从两江新区获悉,自2019年签约头部所院校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产业化项目约60个,成果转移转化近百个。   据了解,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在打造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科创+产业”创新集群,以“产”为主导,“学”“研”为基础,突出“用”字当头,打通协同创新全链...

主体研发实力不断突破 成果转化应用提质加速 我区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

主体研发实力不断突破 成果转化应用提质加速 我区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提升

  你见过24K(1080P的24倍)分辨率的VR展厅吗?你知道一枚摄像头可以实现厂区无人值守状态下的安全监控吗?你能想象公共卫生间的感应水龙头靠“水能”持续供电吗?这些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南岸辖区企业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区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南岸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5家,同比增长35.8%,在全市排名第4;科技型企业1193家,同比增长62.5%,在全市...

产教融合谋发展两江新区大地产业园与重庆医科大学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

产教融合谋发展两江新区大地产业园与重庆医科大学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

  为打通校企就业供需的“蕞后一公里”,5月30日,两江新区大地产业园与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保障园区企业科创人才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魏光辉副校长一行先后参观了两江生命科技城展示中心以及园区入驻企业派金生物、博济医药,了解两江新区及大地产业园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入驻企业科研生产情况。...

全国首艘L4级自动驾驶游船在两江新区正式发布

全国首艘L4级自动驾驶游船在两江新区正式发布

  6月24日,欧卡智舶国内首艘L4级“汐”自动驾驶游船新品发布会暨首航下水仪式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畔召开。该款产品是全国首艘L4级水面自动驾驶游船,可以实现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自主泊岸、多雷达全向感知等功能,蕞高可持续航行8小时,能够载客8-10人,航速2.2m/s,可选择手动、遥控、自动三种操作模式。   “汐”自动驾驶游船。(来源:明月湖国...

前瞻产业园区周报第3期:“十四五”草案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北京京东二期C座项目通过规划验收

前瞻产业园区周报第3期:“十四五”草案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北京京东二期C座项目通过规划验收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突出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的项目支撑。围绕国家所需和人民所盼,共设置20个专栏,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提供有力支撑。   发改委:今年将推出第五批重大外资项目...

助力数字重庆建设!重庆又一科技园开园

助力数字重庆建设!重庆又一科技园开园

  5月13日,位于重庆渝北的仙桃数据谷再一次迎来发展机遇,燕园科技创新园在此开园。科技园首批签约的企业包括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首都高校科技信息联盟、山海经研究院、北大宝玉石鉴定中心等,将赋能重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培养,助力数字重庆建设。   燕园集团长期深耕完善产业生态链,打造科创、教育、医疗、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并依托北京大学优质资源,根据地方产业发展...

南岸区:智博会开幕在即 一大波青少年科创“干货”精彩回顾

南岸区:智博会开幕在即 一大波青少年科创“干货”精彩回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2日20时03分讯(韦燕)8月23日至25日,2021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2021智博会)将在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自2018年开始,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智博会继续沿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主题,吸引了众多科创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在科技创新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南岸...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8月8日,巴南区大江科创城“园区升级改造”调研座谈会在大江科创城举行。重庆心智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政务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谭修刚受邀出席会议。巴南区社科联常务副主席雷莉,重庆大江科创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出席并主持会议。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政务咨询中心副主任、重庆市心智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杨丽菲,重庆市心智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重庆大学无线通信技术实验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