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重庆科学城轮廓初显:一核多园国内外一流!(附:解读)

admin6个月前 (09-29)重庆产业信息44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重庆科学城轮廓初显:一核多园,国内外一流!(附:解读)

  “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响亮地提出这个计划以后,重庆科学城再次成为重庆市内外关注的焦点。

  我们从上面这句看似简短的官方表述,可以看出重庆科学城的这几层意思:

  1、重庆科学城的规划建设,一定会是高标准。

  2、重庆科学城将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高新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是指两江新区。重庆科学城将会成为与高新区、两江新区并驾齐驱的创新平台。

  3、重庆科学城的目标定位是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

  高标准规划建设,再加上与高新区、两江新区联动,重庆科学城的横空出世,注定会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尽管重庆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方案尚未发布,但是我们可以从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相关区域、高校的连续表态,寻找出重庆科学城的一丝又一丝端倪,构画出重庆科学城的一些轮廓。一是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对相关区县的要求;二是沙坪坝的动作;三是九龙坡(高新区)的项目;四是重庆相关高校的解读。

  1月27日,重庆市市长唐良智说,沙坪坝近年来狠抓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招商引资、品质提升等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对于沙坪坝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唐良智市长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要更加突出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2、要提升创新能力,重点围绕重庆科学城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能力,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形成重要的科创智核。

  3、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开发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

  4、要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西永综保区、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能级,打造内陆国际铁路物流枢纽。要团结一致、沉心静气,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有效做好今年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从上面几点要求可以看出,重庆科学城,沙坪坝以及大学城的目标定位是“重要的科创智核”,而实现这一目标定位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科创智核将会助推开发区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从而带动扩大高水平开放。

  1月29日,在接受重庆主流媒体上游新闻专访时,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江涛透露,“重庆科学城是一个一核多园的体制,一个核心肯定在沙坪坝地区,将会有多个园区组成。”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高水平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江涛称,按照要求,重庆科学城要按国际和国内一流的科学城来建设,要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智核。

  “很荣幸沙坪坝作为其中参与的骨干和核心。”江涛称,沙坪坝区2018年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一个是招商引资,我们依托大学、科研院所,招了几十家高科技企业和18家研究院,已经签约了19位院士和几百位科技人员。还和重庆本地的大学,特别是落地沙区的16所高校,一起建环大学的创新生态圈,这部分工作也在推进过程当中。”

  除此之外,关于重庆科学城究竟怎么建,江涛称还要等蕞后的决策和方案。

  “但我们对科学城前期的规划做了相关的准备,总的来说是一核多园的体制,一个核心肯定在沙坪坝地区,同时还会有多个园区组成。”

  我们从沙坪坝区委书记江涛的表述中,可以看出重庆科学城的一个基本轮廓——一核多园。核心在沙坪坝,同时由多个园区组成;将成为国际和国内一流的科学城;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在有力地推进当中。

  1月30日,九龙坡区区长刘小强在接受重庆主流媒体上游新闻专访时表示,含谷寨山坪打造“九龙坡·重庆未来城”。

  “目前,九龙坡区、重庆高新区正在打造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全球功能性创新中心。”刘小强说,未来,中梁山以西300多平方公里的九龙西城,将打造重庆未来城。既是创新中心,也将形成以自然生态为本、厚重人文生态为核心支撑、高端产业为产业特点的未来城市形态。

  2018年9月25日,九龙坡区与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将在含谷寨山坪打造“九龙坡·重庆未来城”项目。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新兴城市中央集聚区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也是九龙坡打造人工智能城市的重点项目之一。

  尽管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没有透露重庆科学城更多内容,但是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两个区都对“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摩拳擦掌,已经推出了一些实质性的项目和动作。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将成为重庆科学城的重头戏之一。对于重庆辖区内的高校来说,将怎样参与到重庆科学城以及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当中?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重庆市八项行动计划中‘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举措之一。”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说,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即以大学为中心,加强校地、校所、校企等之间的合作,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

  张卫国说,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有利于推动创新平台升级、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是重庆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英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卫国表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将加快资源聚集,是重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重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的途径之一。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投入。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找准定位,做好统筹规划,以政策为引导、市场为根本、开放作动力,广泛吸引国内外人才,建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郭劲松表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是在大学科技园、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基础上的升级版,“其更强调服务学科建设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以及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郭劲松认为,在形态方面,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更强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这个创新链的贯通,更强调与产业链的对接。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科研平台和资源富集的地方,更应该做好基础性研究的知识创新,同时紧跟时代需求做好技术创新,并与企业、地方紧密合作支撑产业创新。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战略及重大科研行动计划,为国家、地方经济做好服务。”郭劲松说,2018年,重庆市已首批启动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这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一定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学科产业联盟,完善创新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府也要出台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保障各项配套措施,如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以及灵活的用人政策等。

  “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是重庆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重庆科技学院校长尹华川表示,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对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可在整合大学城、两江新区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尹华川说,高校是人才、资源富集地,应当承担起建设科学城领头羊的角色。因此,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可以大学城为核心,串连整合起璧山北碚、两江新区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升级,从而推动重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好硬环境后,政府还应该提供良好的政策,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下去。”尹华川表示,政府一定要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为科学城的建设打造好的软环境。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院长钟树生表示,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与发展匹配是高等院校的责任。

  “这三个方面均要求加快完善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机制,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率。”钟树生说,高校要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创新优势,着力形成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协同创新的体系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通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实现与市场对接,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钟树生说,重庆大学积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服务重庆发展,制定并实施了《重庆大学服务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方案》;组建了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增设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助推重庆智能产业发展;与九龙坡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等区域高端智库,服务政府科学决策……

  “高校要落实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计划,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切实解决关键技术的瓶颈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表示,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与全市教育大会提出的“学科建设要贴近重庆发展的任务、学术研究要贴近重庆发展的要求、学生培养方向要贴近重庆发展的需求”(即“三贴近”)一脉相承。

  李天安表示,目前,重庆交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与重庆的发展及产业布局高度契合,交通主学科对国家和地方交通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学校专业特色也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建设了土木工程与智慧建造、交通装备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与运输物流等15个专业集群。

  李天安透露,学校在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与空军工程大学合作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成立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聚焦先进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系统等8个方向关键技术研究,全力构建“水、陆、空”齐备的交通运输学科建设体系;与同济大学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学院,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发展所需高端人才;与阿里云、慧科、江津区联合共建“智能交通大数据学院”,培养国家和重庆急需的“智能交通”“智能物流”交叉学科人才。

  重庆科学城,轮廓初显,渐行渐近,未来已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3亿大单!加速内江高新科创园产业布局

3亿大单!加速内江高新科创园产业布局

  3月30日,2021内江市数字经济发展峰会开幕式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内江高新区在此次大会上分别与重庆猪八戒、四川科星引擎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3亿元。项目的正式签约,开启了重庆猪八戒知识产权大数据(内江)运营服务交易中心项目与四川科星引擎科星1号智慧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在内江高新科创园的数字经济发展征程。   数字经济引领未来,内江高新区此次牵手重庆猪八戒和四...

《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日前,《南岸区重庆经开区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岸区、重庆经开区要在创新成本投入、创新主体数量、创新平台支撑能力、创新发展成效等方面显著提升,科技企业数量将较2020年翻番,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相关文件制定...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与涪陵区签署金融支持“十四五”期间涪陵“科创+”“绿色+”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与涪陵区签署金融支持“十四五”期间涪陵“科创+”“绿色+”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

  近日,涪陵区“科创+”“绿色+”高质量发展政银企对接会议召开,进一步加强政银企沟通交流,搭建合作平台,强化金融服务,合力推动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与涪陵区签署金融支持“十四五”期间涪陵“科创+”“绿色+”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给予涪陵区意向性授信100亿元。   据了解,到2021年9月末,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已向涪陵区累计投放绿色融资超40亿元,客...

前瞻产业园区周报第3期:“十四五”草案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北京京东二期C座项目通过规划验收

前瞻产业园区周报第3期:“十四五”草案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北京京东二期C座项目通过规划验收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突出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的项目支撑。围绕国家所需和人民所盼,共设置20个专栏,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提供有力支撑。   发改委:今年将推出第五批重大外资项目...

去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21件

去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21件

  重庆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冉罗楠)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1年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重庆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2021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21件,同比增长16.7%,实现“十四五”...

变“工业锈带”为“城市秀带”

变“工业锈带”为“城市秀带”

  以科创引领的体外诊断医疗产业,一年能创造50多亿元的集群产值;以工业老厂房转型而来的重庆工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庆城市文博新地标……作为重庆钢铁工业曾经的承载地,重庆大渡口区历经10年产业再造、10年城市更新,变“工业锈带”为“城市秀带”,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以科创引领的体外诊断医疗产业,一年能创造50多亿元的集群产值;以工业老厂房...

夯实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蓄势发力

夯实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蓄势发力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重庆聚焦“科创+产业”打造重要创新策源地是其中之一。   这既是对“十三五”成效的肯定,也是为“十四五”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

宁夏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宁夏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0年,宁夏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为59.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3%,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企业研发经费达4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8.8%;   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1件,是2017年的1.6倍;   宁夏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6.11%,迈入二类创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