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的土地(图)
前不久,记者到随县新街镇凤凰寨村采访时,村支书王培树介绍了村里人口与农业生产的现状:全村3100人,其中50岁以上的1550人,占50%;20岁以下的740人,占24%。20岁至50岁壮年人810人,占26%,但这部分人中约760人在外打工,线人左右。在家种地的,主要是老年人。部分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后,无暇顾及种田,农田抛荒的现象又多起来了。凤凰寨村的状况,在眼下的农村很有代表性。
为什么农村的中青年人不愿意在家种地呢?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农民种田利润有了一定增长。正常年景下,每亩田一年收入不会低于1000元。但是,一家农户一般只有几亩田,一年几千元的种田收入,还抵不上一人打工半年。农村,自然难以留住年轻农民外出的脚步。
从一个角度看,当前一家一户的“面条田”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许多农民感慨“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未尝不是我们呼唤多年的“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的图景,未尝不是土地资源重新整合的有利条件。
破解“明天谁来种田”的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实现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基本途径是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集中,实现农业投入扩大化、经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近年来,我市各地农村不断涌现出来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户”等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科技种粮的水平,值得提倡。
破解“明天谁来种田”问题,还应该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制度。当前,不少地方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20%,但是相当部分在亲朋好友间流转,没有签订必要的流转合同,没有确定流转时间,导致种植大户不敢改善基础设施,不愿加大农业投资,结果“规模田”变成了“应付田”。
破解“明天谁来种田”问题,还需提高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近年来,我市各地已初步建立起农技推广、农机耕作、植物保护、测土施肥、农村沼气等多种类型组织互为补充、竞相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机构办不好的生产经营难题,可为“明天科学化现代化种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绿油油的秧苗已基本覆盖水田,村民冒着高温在稻场晒粮……6月10日,走进曾都区何店镇农村,“三夏”大忙还在继续。
“尽管今年小麦收成还可以,但除去购种子、买农药、化肥、请农机费用开支等,基本不赚钱!”正在稻场忙着凉晒小麦的乔麦河村村民王明亮说。
王明亮今年48岁,女儿已经出嫁,家中就他和妻子、儿子3个人。平时,他和儿子一直在外打工,家里4.5亩水田由老伴侍弄。农忙快到了,妻子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把他催回。
虽然回家帮妻子把农活快做完了,但王明亮没少埋怨妻子。“我回一趟家收了麦子、插了秧,但丢了一个月近3000元的工资,加上来回车费开销,真不划算!”王明亮直摇头地说道。
王明亮转而又欣喜地说:“通过村干部牵线,我已把责任田流转给别人种,马上就携妻子回深圳原厂复工,老板答应给妻子安排一个清洁工的活。”
但走近该村种粮大户孙德勇,却有另一番景象。
今年52岁的孙德勇和妻子张国凤早些年通过土地流转种了亲戚、邻居4家的田,共30余亩,两个孩子,儿子孙刚早年大学毕业在温州一家企业任中层干部,年薪10万余元,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在重庆一家种子公司担任会计,收入也不菲。家里有旋耕机、插秧机、手扶拖拉机等农机具。夫妻二人采用半机械化模式,农忙时除请收割机外,宁可自己累点,一般不雇人,每年纯收入5万元左右。家里还种了3000袋香菇,喂了5头母猪10余头猪仔。
“我在家种田不比外出打工差!”孙德勇露出幸福笑容。{Npage}
“轻一点,这些秧苗一定不要摞在一起了!”6月6日一早,天还下着蒙蒙细雨,种粮大户肖保新就来到位于随县安居镇张家井湾村的育秧田边,嘱咐着运送秧苗的工人们。育秧田里,3个五六十岁的老妇人从田中搬起一盘盘秧苗到平板车上,由2名中年人运至各水稻基地……“现在规模大了,我们需要的人也多,在我承包的田里,每天都有30多个人在同时作业。”肖保新说。
在安居镇,肖保新通过租赁的方式,共流转了1672亩土地,根据土地的情况,他每年向农户支付550-700元不等的租金,土地租赁期限则根据农户意愿签订10-20年的合同。
土地流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安居镇出现,但当时只是农户之间协商沟通、小规模的流转。进入21世纪,随着沿海等地城市的快速发展,粮食种植受天气影响较大、利润较低,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土地闲置面积逐渐扩大。将“抛荒田”拾起来,进行规模种植,肖保新抓住了商机。“土地集中连片后,大型播种、收割、插秧等机械便于作业,省时、省工、省力。”去年,肖保新种植了630亩水稻,亩产650公斤左右,总产量可达40万公斤。
肖保新在土地流转、规模种植中尝到了甜头,农户也得到了实惠。见到安南山村三组村民刘春梅时,她正在种植基地里调水,为插秧做准备。刘春梅说,她家有3亩多土地,以每年550元/亩的价格出租给了肖保新,而自己在农忙时来打工,每年有三四千元的工资,她的丈夫在外务工。当问到农户都愿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时,刘春梅痛快地说:“肯定愿意啊!我们组200多亩土地全部都转给肖保新了。很多人家里地少、种地利润低,不愿意种,他们主动把土地流转出去,到外面去打工。这样也不担心家里的田荒在那儿没人种,还能收租金,家里的老人还可以在地里帮忙打工挣钱。”
临走时,肖保新又接到电话,车岗村一组村民欲将该组150亩土地整体流转。如今,承包的面积越来越多,肖保新在高兴的同时,也有点为难。虽然承包的土地有1672亩,但不集中,分布在车岗、安南山等5个村,缺少仓库、育秧工厂,欠缺管理、技术人员。他希望,政府能出面协调土地集中流转,协调解决仓库、育秧工厂的地块问题,引进管理、技术人才。
据介绍,安居镇流转土地的面积有1万多亩,约占该镇总耕地面积的20%。“规模化种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作业效率、种植效益,是今后的趋势。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种植大户与农户签订合同,号召土地集中流转,实现‘双赢’。”镇财经所负责人表示。
“如今,在家里种田的70%是50岁以上的,年轻的基本上在外打工。”5月31日,随县环潭镇龚家湾村村支书廖明勇说。
也确实如此,记者在该村的田间地头看到,在田间劳作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多数的鬓角上有一丝丝白发,就连种田大户杨活国也不例外,今年已经52岁了。看着他有些消瘦的身躯,驾着上千斤重的插秧机穿梭在高低的田垄之间,心中不免有些酸楚。
廖明勇告诉记者,龚家湾村有耕地2500多亩,种田的年龄集中在50岁、60岁左右。“年轻人不愿种,不愿吃这个苦。”他说。在九里岗村也是如此,种田的都是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占80%,村里有1500多年轻人在外打工。杨活国的儿子也不愿“承父业”,他曾多次劝说,但儿子总以种田太累,没有大的经济效益回绝。
眼看年轻人纷纷外流,60多岁的老年人也种不了,杨活国便通过租种、开辟撂荒田等形式,将村里的老人种不了或不种的田捡起来耕种。“看着那么好的田荒废了,长野草,心里不好受。”他说,自己在外打工也只能干体力活,还不如在家种田,在有生之年为国家粮食做点贡献。
杨活国介绍,租种的田地按照土地的贫瘠、交通便利等条件,分为一年50至350元每亩等多个等级。近10年来,他扭转了本村的80多亩撂荒田,还解决了临近村庄的100多亩农田无人耕种的问题。“像杨活国这样的种田大户,采取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是解决农村种田撂荒的有效途径。”廖明勇说。在种田大户的带动下,全村基本上没有田地荒废。
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的农村多以农用机械为主。就龚家湾而言,拥有3台收割机、1台旋耕机和7台插秧机,还有很多农用小手扶拖拉机,基本上代替原始的农作模式。“农机具的推广,让种田变得轻松了。以前人力插一亩秧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插秧机1小时插2亩。”九里岗村村支书阮道明说。而这些农用机械除了耕种自家田地外,还帮助他人耕作。“有了农用机械的帮忙,我们种田的压力减轻了,还保留了一定的种田积极性。”廖明勇笑着说。
对于今后,杨活国有自己的打算,明年,他打算在临近的村子开辟荒田200亩,让荒田变良田。据统计,环潭拥有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12户,流转土地达1600多亩,同时还有很多种植100亩以下的农民,流转着众多的撂荒田。
壶关县:土地流转转出新“钱”景
上秦镇:“党建+”推进土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
夏庄镇:乡村“变奏”土地“生金”
攻克土地流转难题 带动全镇复耕复种
衡水滨湖新区魏屯镇探索“旱作雨养+土地流转”模式蹚出致富新路子
蛟河市天岗镇红丰村土地流转 “转”强村集体经济
湖口县均桥镇:协商议事助力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塘口镇:土地流转见成效 小毛豆大效益
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还未开发的荒沟 ...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