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圆梦小康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夏荣伟 通讯员 罗海飞 实习生 雷钧/文 冉孟军/图)放眼万州大地,兴旺的产业铺展田野、硬化的公路修进山村,清澈的泉水引入农家;便民设施齐全、网络得到改造、环境得到提升……好一幅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
我区是全市首批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的区县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全区深学笃用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不摘”要求,14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7万名贫困人口达标脱贫,如期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书写了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始终保持“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的工作态势,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实效。
“我现在脚不肿了,走路也不累了,能干活了,十分感谢张医生对我的帮助!”龙驹镇灯台村脱贫户张孝青笑着说,家里加入了村里的蔬菜产业合作社,身体好了,又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过得很舒心。
张孝青所说的张医生,就是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医生张俭荣,他是我区创新开展的教师、医师、技师“三师入户”活动中的入户医师之一。张俭荣在入户过程中,检查发现张孝青身体有异常,就将她带回医院做检查,确诊心脏有瓣膜病,手术后顺利出院,住院费用报销后她自己根本没花多少钱。
为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我区创新开展“三师入户”活动,教师入户助学、医师入户助医、技师入户助收,打通******群众“蕞后一公里”,补齐工作短板,守好脱贫底线。
同时,我区还开展“国企进村”行动,区属国企进村帮助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有力助推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全区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91万亩,生猪产能达到105万头。
我区创新开展的“三师入户”“国企进村”活动,被市委办公厅作为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典型经验,上报至中共中央办公厅。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我区强化义务教育保障政策落实,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维修改造校舍、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暖冬计划、培训骨干教师等措施,实现贫困群众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实现适龄儿童零失学零辍学。
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落实,精准落实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严格执行脱贫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机制;持续做实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脱贫人口签约全覆盖;精准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建立脱贫人口参保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断(停)保人员动态清零。
强化住房安全保障政策落实,深入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农村居民全部住上安全房,确保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强化饮水安全保障政策落实,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集中开展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回头看”,及时清零农村供水工程损毁、临时性饮水困难等问题。
“楼房住起来安全又舒适,和以前那个破旧的老屋比起来确实是天壤之别,屋前还有广场方便锻炼,真是太舒心了。”长岭镇安溪村D级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68岁的脱贫户陈昌琼说起居住环境的改变,满脸高兴。
她家以前的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但自己年事已高无力再建,是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她住进了新家。在安置点,具有巴渝民居风貌的小楼并排而立,白墙楼房映衬着青山绿水,显得和谐美观。
“看!这水多清亮,我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有干净水吃了。”九树村5组村民吴绍红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喜悦之情洋溢在他的脸上。
九树村原是我区1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境内山高坡陡,水源状况较差,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在脱贫攻坚中,村里建了4处供水工程、改造供水管网10余处,全村自来水供水率达到100%,饮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我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建八有解八难”这一出列指标,强化项目监管和效益发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大力建设安全饮水项目,脱贫摘帽后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供电得到有效保障,彻底解决了用电“老大难”问题;加大通镇乡公路升级改造,村通畅率、组通达率均达100%;保质保量完成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任务,农村居民全部住上安全房;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4G信号实现了“村村通”,光纤宽带实现了全覆盖,有力促进了乡村整体面貌的巨变。
白墙青瓦的房屋、荷叶田田的池塘、微风吹拂的竹林以及干净的石板路、整齐的竹篱笆、多彩的文化墙等等,静谧安宁的乡村透出现代活泼的气息。经过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的燕山乡东峡村石坝湾院子,是一个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在今年上半年全区乡村振兴“双亮”活动中,石坝湾院子获得人居环境小组头部的好成绩。
“以前村民都想进城,现在搬进城的人都想来村里住,这种变化说明农村确实越来越好。”李河镇平安村石马山院子的村民王清明欣喜地说,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村民自发行动起来,大力开展绿化亮化、庭院美化和垃圾清理等工作,污水沟变成了观赏鱼塘,凌乱的人行道变得干净整洁,各种鲜花和竹篱笆更增添了乡村的韵味。
这些院落的变化,只是我区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面实施,全区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在农村规划上,我区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任务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按需编制。在村容村貌提升方面,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元素,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如今,行走于万州的乡村,昔日堆满垃圾的卫生死角被清理,种满了助村民致富的果树,“残墙断壁”变身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处处产业基地形成规模,一个个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绘就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从部队退伍后,回乡创业虽历尽艰辛,但是也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能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心里非常高兴,我还要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带领他们前行。”重庆市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桔丰,是我区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产业基地的负责人,刚刚荣获区首届“蕞美退役军人”称号。
我区的芦花鸡产业,是通过鲁渝(济万)协作平台打造的新兴产业。龙驹镇梧桐村因芦花鸡项目,荣获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我是2018年应邀在龙驹开始发展芦花鸡产业的,能发展成现在这样的规模,辐射我国西南地区形成年产值上亿的产业联合体,确实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牟桔丰说,发展芦花鸡之初,我区“技师入户”的农业技术专家经常******指导防疫,为基地培养技术人才;济宁市也多次派出专家,到万州来传授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为减少企业投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借助我区“国企进村”活动,重庆三峡农业集团建好厂房、购买设备租赁给企业。“这些都确确实实帮了我们的大忙!”牟桔丰满怀感激地说。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注重利益联结,大家一起发展。”牟桔丰介绍,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梧桐村集体经济两年收入40万元;村民除了土地流转、务工工资、分红等收入,100多户还参与芦花鸡养殖,98户脱贫户大部分在其中,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
“我能从一个贫困户,成长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心中的感激之情不能用语言表达。我只能继续努力,把厂子继续做大,带动更多的乡亲增加收入,把日子越过越好。”郭村镇中洋村脱贫户、郭村镇集庆玩具服装制衣厂厂长罗显清说,是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帮助引导她获得5万元小额信贷,解决了启动资金难题;制衣厂被认定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得到了项目资金支持,获得了更大发展,才能在鹿井场、武陵场开设分厂。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罗显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现在,我们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蕞激动人心的奇迹”。
我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部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谋脱贫之路、施治贫之策,实现了农村产业大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大改善,形成了政策保障大体系,攻克了深度贫困大堡垒,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