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经”益求精“开”路先行重庆国家级经开区再启新程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军、产业发展的强引擎。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成立40周年,在这场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的“马拉松”中,“重庆战队”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蝶变, 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看好重庆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研发与制造企业——禾赛科技落户在了重庆经开区。凭借高性能、高可靠性与低成本,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商用车等各类智能机器人应用,2023年,以37%的国内市场份额排名行业头部。
重庆禾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宇告诉记者,他们聚焦在激光雷达3D感知以及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和相关的前沿科技产业,致力于成为一家坐标重庆、辐射全球的禾赛软件研发中心。
聚焦汽车电子、软件信息、数字能源、类脑科技等重点方向及未来产业,重庆经开区正加快建设激光雷达产业园、东港汽车电子产业园,目前已集聚科技型企业2482户、高新技术企业327户。重庆经开区改革发展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张顺洪介绍,1-10月,重庆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954亿元,同比增长12%。
同样是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长寿经开区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定位,目前已拥有重钢、川维等产值超100亿元企业4家,建成国内蕞大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新材料产值占全市四分之一。长寿经开区经贸局副局长朱宁说,四季度他们梳理了十大招商攻坚项目,力争协议引资280亿元,加快建设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核心承载区。
着力扩大招商引资,加速拓展国际合作,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各大经开区积极发挥了稳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阵地”作用。以重庆经开区为例,作为西部头部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经开区打造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标志性成果,落地了总投资30亿元的新加坡鹏瑞利国际医疗综合体项目;招引了重庆跨境宝进出口贸易、东盟商品大宗贸易等外贸项目;自贸板块新增注册企业532家……今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达到116.8%。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经开区、万州经开区、长寿经开区共计实现外贸进出口242.3亿元,分别占所在行政区的96.0%、96.0%、99.5%;实际使用外资7102.6万美元,分别占所在行政区的94.0%、99.3%、98.7%。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经开区瞄准数字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壮大新质生产力,正持续推动产业集群加速向“新”而行。
近日,重庆首批 42个 先进级智能工厂榜单新鲜出炉。位于重庆经开区的盟讯科技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出色表现成功入围。盟讯科技专注生产汽车、通讯等领域的控制模块电子产品,今年产量将超过2300万台套。记者在表面贴装车间看到,不仅关键生产工序不需要工人,内部排产、质量管控等也实现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全权负责,每小时贴片产能高达360万点。包括表面贴装在内,企业已建成四大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管控。
“通过智能制造升级,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5%,运营成本降低了75%,还形成了一套电子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性解决方案。”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闻爱林说。
重庆经开区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颖透露,重庆经开区已累计建成6个智能工厂、41个数字化车间,正全力贯通“四侧”数据,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大脑。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覆盖率将超过80%。
同样是向新求突破,万州经开区围绕先进材料、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型能源五大重点产业,正积极培育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万州经开区创新发展局副局长邓波表示,他们将强化科技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平台聚合,力争到202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0家、520家。
不断“经”益求精、“开”路先行,探索因地制宜的新打法和行之有效的好经验,2023年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长寿经开区、重庆经开区稳居西部地区前5位,万州经开区连续2年排名上升,成功实现突围进位。今年10月底,国家级经开区再度扩围,增加了四个。重庆“战队”,也添了一个“新兵”。
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涪陵工业园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涪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是重庆第四个国家级经开区。此次批准的涪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涪陵高新区为核心,涵盖涪陵工业园区李渡组团、龙桥组团,获批面积20.31平方公里。
涪陵是重庆的工业大区,2023年正式启动国家级经开区创建。今年2月,涪陵工业园区代表重庆市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历时8个月正式获批,是此次获批名单中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上榜园区。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成立40周年。1984年,为更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借鉴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在大连、宁波、青岛等12个沿海城市,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0年来,从东到西,从点到面,从蕞初的14家到目前的233家,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林看来,重庆“战队”,也表现不俗,不仅数量上实现了裂变,质量上也实现了蝶变。以四十年为新起点再出发,重庆的四大国家级经开区,需要在三个方面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一是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培养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零碳工厂、灯塔工厂和优秀场景,抢占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终端等产业新赛道。二是要在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现代产业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要推动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成立全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强化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率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提升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三是要在推动深层次的改革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要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别化的改革,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改革成果,同时要探索推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的安排,推动国际经贸新规则先行先试,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四十不惑,我们期待着,国家级经开区的故事能再写传奇;期待着,重庆“战队”能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吴静 尹力 李波 袁媛 翁弋然 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