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关注两江新区氢能汽车产业:“两江造”汽车“氢装”上阵
9月29日,一台氢能卡车在九龙坡区加氢站加满11.8公斤氢气,装载货物后驶往成都,在近380公里行程中未进行燃料补给。次日,这台卡车补给了9.5公斤氢气,满载一整车矿泉水,顺利返渝。
这是由重庆庆铃汽车公司主导的,国内首次氢能卡车在跨省干线道路上进行实载测试。相比同吨位燃油卡车,氢能汽车不仅每公里燃料成本便宜0.25元,并且动力足、提速快、噪音低,驾驶舒适度更高。
“这趟氢能卡车的示范运行不仅贯通了‘成渝氢走廊’,也体现出‘重庆造’氢能卡车的高性能、低氢耗和可靠性。”多位汽车行业人士评价称。
氢能汽车,是以氢作为驱动力的汽车,主要分为氢内燃机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两类,后者是重庆氢能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率先在客车、货车等商用车领域进行投放,将是重庆氢能汽车的主要应用领域。
▲2021年6月18日,在位于两江新区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杨立变身主播正在录制视频,推介他身后的充换一体纯电动重卡杰虎H6和氢燃料电池重卡杰狮H6。记者 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20%的能源终端需求,届时氢能汽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量近25%。为此,多年来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围绕氢能汽车产业进行布局。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拉开我国大规模发展氢能汽车的序幕。
为应对新能源汽车革命、顺应产业转型发展,重庆多家车企涉足氢能源开发,抢占先机。
“此次进行跨省干线道路实测的氢能卡车,正是庆铃多年深耕氢能源开发的结果。”庆铃汽车总经理罗宇光说,在2018年初,庆铃汽车就制定了“制造样车-获取资质-量产量销”的氢能汽车产业“三步走”战略。随即,庆铃汽车携手德国博世公司,共同推动氢能汽车在商用车领域应用,并在今年8月实现产品下线。
上汽红岩通过联合捷氢科技等氢能源企业,在2019年即投身氢能重型卡车开发。目前,上汽红岩已推出“杰狮”等多款氢能重卡车型,今年10月还在内蒙古布局建设了全球首个万辆级氢能重卡生产基地。
长安汽车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则有10余年之久。长安汽车技术研发人员称,自2009年长安就已涉足氢燃料电池汽车研究,比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5辆长安志翔氢燃料电池车参与了为期半年的示范运行。近年来,长安汽车先后参与多个国家级氢能汽车项目研究,今年3月,长安CS75燃料电池乘用车入选工信部氢能汽车目录。
随着市经信委在去年3月出台《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重庆正式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构想,发展氢能汽车成为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可以说,目前重庆氢能汽车产业发展踩准了步点,跟上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潮流,先期投放市场的一批氢能汽车,已经展现出‘重庆造’的性能特色。”市经信委汽车处人士称。
市经信委副主任涂兴永介绍,氢气主要来自于天然气的重整,重庆丰富的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为氢能源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位于长寿、涪陵等地的多家化工企业都有非常丰富的副产氢气,年产量总计超过10万吨,如长寿金宏气体、潼南万利来等化工企业已建成副产氢提纯装置,实现了车用氢气销售。
另外,作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重庆现有整车企业21家,整车产品谱系齐全。其中,上汽红岩、庆铃汽车、长安汽车这3家企业已上市7款氢能汽车,后续氢燃料电池整车还将陆续研发推出。
重庆也有发展基础——目前重庆已集聚了德国博世、国鸿氢能、明天氢能、德燃动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企业,形成较强的本地配套能力;拥有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国家级汽车行业质量检测机构,已启动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初步建成氢燃料电池汽车测试验证公共服务体系。
今年4月,全市首批3座加氢站分别在两江新区和九龙坡区集中开建,3座加氢站的加氢能力均为1000公斤/天,建成后每天可满足300台氢能源公交车加氢需求。
“正是基于这些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重庆氢能汽车产业将通过‘补链成群’,形成一批氢能汽车应用场景。”涂兴永表示,包括上游原料端(制、储、运、加氢)、中游制造端(电堆、系统集成及关键零部件等)和下游应用端(车辆示范运行),预计到2023年,从制氢、加氢、关键核心部件配套到整车制造的重庆氢能汽车产业集群将初见规模。届时,全市将建成10座加氢站,推广10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培育氢能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50家,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今年智博会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布会上,重庆正式提出,将实施一揽子氢能汽车产业发展措施,带动氢能汽车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
将依托长寿区、潼南区丰富的副产氢资源,推动一批化工企业加快建设氢气提纯装置,提升氢气制备能力,为川渝两地的氢能汽车整车生产及运营企业提供价格较低、供给稳定的氢气来源,持续降低生产成本。
将按照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两区两线”布局,率先在两江新区、九龙坡区,以及成渝高速、渝万高速这两条高速公路沿线加快建成一批加氢站,通过布局一批高速公路加氢站,衔接成都已建成的加氢站,共建“成渝氢走廊”。
将支持庆铃汽车、上汽红岩、长安汽车等整车企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研发,提升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和水平;支持博世动力、明天氢能、国鸿氢能等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关键配套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持续提升本地化配套。
随着氢能汽车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是否意味着重庆汽车产业新能源板块发展重心,将从纯电动转向氢能源?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纯电动汽车和氢能汽车能够形成互补,两者各有侧重并不冲突,更不会存在取代关系。”市经信委汽车处人士表示,随着换电方式和超级快充技术不断更新,以换电和充电为主的纯电动汽车,在以轿车、MPV、SUV为主的乘用车领域依然是主流;而氢燃料电池具有的续航里程长、燃料加注快等优势,更适合在商用车领域,如货车、客车等运行需要,而且这些商用车行驶路线相对固定,加氢也比乘用车更方便。
“加快氢能汽车试点示范,重庆也只是提出在公交、出租、市政环卫等公共领域用车为推广重点,尚未涉及乘用车领域。”该人士说,目前纯电动汽车仍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随着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氢能汽车产业在今后将逐步释放更大的应用潜能。
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展和“碳中和”发展的风口,在氢能源产业上,两江新区加速步入快车道。
2019年,总投资10亿建氢燃料电池系统与核心部件生产基地签约落户两江新区,这是两江新区为发展氢能源产业招商引入的龙头企业。
2020年,两江新区以“云签约”的方式引入明天氢能氢燃料电池项目,该项目在两江新区建设其西南工程中心及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此外,新区还引进布局了海德利森、江苏清能氢能等重点氢能产业链企业,力争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2021年3月,国内首个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两江新区动工建设,将有效填补我国国家级氢能检测机构的空白,助力我国汽车产业的提档升级。
2021年4月8日,我市首批加氢站集中开工建设。此次开工建设的加氢站有3座,其中2座落地在两江新区,分别为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公司两江新区双溪综合能源站、鱼嘴综合能源站。
2021年8月27日,由重庆明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重庆两江加氢站在两江新区鱼复新城正式投用,填补了重庆在加氢站领域的空白。
下一步,两江新区还将深度探索技术、机制、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两江汽车产业优势,抓好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契机,加快形成制氢、储氢、运氢以及氢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整车生产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