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成新产业主力军 揭秘内江升级背后的“留人密码”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人才,作为赢得市场和未来的核心因素,已不容置疑。
入围四川省培育创建的10个消费中心城市、2020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全省第1位、新经济产教融合基地预计未来5年带动约2.6万人就业……
在众多的可喜数据的背后,如何将人才留下来,是内江这座城市向上发展无可绕开的线日下午,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B区二楼,迈睿中国西南区总部客服运营组组长钟意穿梭于各个席位之间,协助团队同事解决问题。
10公里外,成渝新经济产教融合基地二楼,粟云数据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浩若忙着检查新同事做的数据标注是否准确。
钟意和张浩若,一个22岁一个23岁,都是内江本地人。在两大产业园中,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这群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共同参与并见证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崛起,而产业的发展也为他们创造了无限可能。
“双11”即将临近,这栋也被称为贝塔斯曼阿里巴巴大厦的写字楼比平时更加忙碌,目前这里有2500多席位,为应对“双11”,大厦内公司从重庆招来了一批实习生,应对短期用工不足。
尽管订单比平时多了20%,可钟意还是时刻充满活力,一脸阳光。2019年她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进入客服行业。
今年3月入职迈睿中国,如今管理着一个14人的团队,共同负责国内一家知名物流企业的售后工作。
对于这份工作,钟意很满意,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强度不大,同事之间相处也融洽。看到同学去成都重庆上班,她一点也不羡慕,“工资不一定有我高。”
据统计,截止目前,内江服务外包产业过渡园区A、B、C三区,共有员工2776人。从地域来看,内江市内用工占比82.41%,市外省内用工占比8.94%,省外用工占比8.65%;从学历来看,大专及以上占比68.94%,中专占比27.61%,其他(技校、中职等)占比3.45%;从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来看,18—26岁占比58%,27—35占比39%,36及以上占比3%。
市内员工居多意味着人才相对稳定,也利于企业发展。迈睿中国西南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夏清说,企业在招聘时,以川渝学校为主,内江本地院校是重点来源。
内江是四川省传统老工业城市,随着社会变迁,发展后劲不足,人口流出严重。尤其是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虹吸现象,更是让人才竞争更为强烈。
近年来,随着服务外包产业规模逐年扩大,集聚成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了下来。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浩若入职了这家做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的公司,上游客户为新能源汽车厂商,他们做的工作也是为以后无人驾驶提供数据基础。
很快他就适应了工作的内容,并且带领着11人的团队于今年10月20日入驻成渝新经济产教融合基地。
现在的办公场地只是临时过渡,旁边的正式场地还在装修中。对于未来,张浩若充满期待。
同样位于基地内的博特智能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信息内容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公司。23岁的徐影入职不到1个月,她的工作内容是审核某天气APP用户上传的图片。
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内江做过档案数字化工作,可是需要经常外出奔波,于是辞职,而现在这份工作正适合好静的她。
“做产业=做人才”基地项目总经理崔涛说,基地负责将外地企业吸引到内江,然后用岗位吸引人才,人才在基地接受基本的岗前技能培训后,再参加企业专业项目培训。
目前,他们已经开展了软件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呼叫中心客服服务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4个岗位的培训,为企业输送了150人左右。
据了解,内江现有初具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33家,以信息技术研发、呼叫中心、数字经济为主要业务。
2019年,该市完成服务外包业务总量7亿元,202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外包业务总量8.9亿元,增长率超20%。
产业发展的背后除了内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力的扶持政策、完善的要素保障,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丰富。
近两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广大年轻人对从事服务外包的认识有所改观,更有意愿从事服务外包职业。
内江拥有四所高校和十余所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十万人左右,仅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每年毕业5000余名技术职业应用专业学生,可为企业运营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喻佼佼说,“学校每年毕业生80%到外地单位就业,10%专升本,还有10%留在内江。新经济产业无论是从政府支持的角度,还是行业潜力来看,对于毕业生而言,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目前学校已计划和相关企业合作,通过“订单班”或者“工学交替”的方式,让有意愿的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内容,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