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项目集中签约成渝“双城协同·赋能智造”专场活动在重庆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宋妍妍) 日前,重庆市与成都市签署了“1+5”合作协议。其中,共同助推西部科学城建设,加强双核创新联动,推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2月24日,成渝“双城协同·赋能智造”专场活动在重庆举行。聚焦平台搭建、深化合作等领域,此次活动中,6个合作协议集中签约,让成渝科技协同再度按下“加速键”。
加强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此次活动中,聚焦平台搭建、深化合作等领域,成渝两地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项目举行了现场签约。
此次活动中,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重庆易智网科技有限公司、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大学科技园联盟签订《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合作协议》;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与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签订《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合作协议》;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交达预应力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交通领域智能建造》战略合作协议;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中心签订《“成渝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联合创新平台”项目合作协议》;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重庆红岩建设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混凝土桥塔病害智能检测系统》技术开发合同。
加快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在此次活动上成立。该平台汇聚了“易智网”“西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各方主体的科技信息与资源。
在活动现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光分享了他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战略与路径”的思考,并发布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成渝协同创新指数”。
陈光介绍,其团队提出的“成渝协同创新指数”由政策协同、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6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构成,可以客观反映成渝地区协同程度,“数据显示,相较于2019年,2021年成渝创新协同度提高了4.2倍。”陈光认为,下一步关键是要把政策落实,要勇于承担国家使命,践行国家战略;要协同科技力量,振兴区域经济;要优化产业创新,打造世界技术。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