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天平失衡重庆这类资产成为投资优选
我明显感觉到,住宅市场的天平已经明显开始倾斜,而商办资产已经迎来了春天。
为分流住宅商品房市场的购房需求,平衡已失衡的楼市,上峰正不断发力制定楼市长效机制,推行租购并举等政策。
从2015到2020年,全国范围推行租购并举,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早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北上广等各大城市,全都在土地供应、降低税费、规范市场行为等多方面陆续出台政策。
楼市的风向变了,原本处于劣势的商办资产,管控松绑需求扩大,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所以我周围很多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已经转变过去觉得“一铺坑三代”的固有思想,开始把这类轻资产作为投资优选项。
确实,建筑百年不变,商业年年在变。就拿重庆来说,至今还流行的商业过剩论已缺乏说服力:
2019年,权威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重庆紧随北上广深之后,名列第五,这说明重庆市场活跃度是很优秀的;
今年上半年,重庆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从前几年的60%+下降到25.9%了(数据来源:仲量联行),不仅创下了十年新低,更说明重庆在全国市场不振情况下独领风***,商业地产正在复苏;
今年7、8月,重庆又成为了目前西部唯一一座入选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的城市。
市面上大部分商办不能买,是受地段、流通性、消费力、激烈竞争等影响。真正优秀的产品,却依然可以“一铺养三代”,不愁客源,不愁租赁。
没有足够的人流客流量支撑。而买这类资产就需要人流量来满足租客业主挣钱的诉求。
相信很多人都担心过礼嘉、中央公园、照母山等新兴商圈会分流沙坪坝这类传统商圈的吸附力。
但其实区别于客群仅为周边常驻人口、招商水平和人气热度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商业规划的区域级、社区级商圈,沙坪坝作为城市级商圈的优势在于:
而沙坪坝商圈达3万人/km的人口密度又是区均人口密度的近10倍,(数据来源:2017年《重庆商圈发展报告》)
人口高密度又带来了比2019年时代天街还要多的日均30万人次+的客流量。(数据来源:上游新闻,2018年)
沙坪坝高铁站作为成渝高铁头部站,连接西南片区5大城市,估计还将汇集上千万辐射人口+90万客流(数据来源:上游新闻,2019年)。
即便现在全重庆都在大搞TOD规划建设,但作为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的龙湖光年是一枝独秀的那个。
未来1、9、27、环线、高铁的五轨合一、交通核叠加空中连廊、大平台、地下通道、50部直梯、97部扶梯等设施的规划配置,让它更容易导流消费人潮,转化为商业客流。
6月一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更是让光年TOD吸引更多成渝高铁过来的外地人流。
以往很多产品没有持续的现金流获益,或者无法实现财富变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发运营模式有问题。但优势在于:
无论是拥有约20%转化率商圈日均客流人次的北城天街,或是出租率高达98.4%的时代天街(数据来源:上游新闻、乐居财经,2019年),还是开业前一年招商率即破70%的金沙天街,
我认为它和其他塔楼商业很大的区别,就在于租售并举的“售后”省心模式,吸引了很多重视资产配置的置业者。
租售并举,一般是商业地产运作重资产才会出现的。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融资能力等,是很难这样操作的。
前期全季酒店签约入驻,听说租期一签就长达十几年;今年5月,新东方也正式签约。
另外,有酒店、科教、影视传媒等头部品牌都全面签约入驻,未来的消费场景已经部分可见。
有这些符合沙坪坝商圈调性的头部品牌和意向入驻的大品牌坐镇,财富获益更安心。
有些同样出租率很高的商圈,由于商业塔楼聚集度太大,同质化严重,导致很难转手。
2018年沙坪坝中心板块某商办市场存销比极低(0.28),甚至新增供应干脆为零(数据来源:锐理数据),供应缺口为观音桥、渝中半岛等六大区域之首。
这种情况下,相比那些电梯配比太少、车位比太小、公区过道太窄、楼宇老化且体量太小的塔楼,
这样极大填补了商圈内塔楼业态空白的项目,含金量就非常可观了,投资者未来享受的租金获益也有巨大想象空间。
有“向西风口原始红利+沙坪坝商圈+TOD+商业IP+塔楼经济+租售并举+头部品牌坐镇” 等多重价值叠加,
未来或能给商家带来日超90万消费客流、更好地转手优势、无需等待即做财富房东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