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市工业经济、城市用地规划及产业转移分析
近日,国家工信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目录显示了未来重庆市将优先承接发展哪些产业和将逐步引导提出哪些产业,还有那些将不再承接的产业。本文小编将从三方面分别阐述重庆市经济及产业发展布局与趋势。
数据显示,重庆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生产总值是逐季增长的,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2018年前三季度重庆市经济稳定运行,稳的格局在巩固,好的势头在延续。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73.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分产业看,头部产业实现增加值959.6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42.75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70.88亿元,增长8.9%。
前三季度,重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国有投资增长7.1%,民间投资增长10.8%。分产业看,头部产业投资下降22.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8%。从分版块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7%,工业投资增长2.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8%。民间投资增速回升明显,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细分行业增长情况却好坏不一,如,汽车制造业(9.6%)、化医行业(9.1%)和材料行业(23.2%)等这些行业出现投资增长,特别是材料行业投资增速高达23.2%。电子制造业投资微降0.1%,能源工业投资同比下降8.2%。
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2.5%,分别较一季度和二季度提高0.7和0.2个百分点。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2%,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市民生领域完成投资2597.37亿元,同比增长13.5%。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家预期信心指数122.8,高于即期信心指数1.8个百分点,制造业中31.9%的企业对下季度总体运行持“乐观”预期。
数据显示,直到9月份,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24家,亏损企业906个,营业收入增长5%,利润总值下降4.6%。
前三季度,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4.8%,集体企业下降18.6%,股份制企业增长3.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6.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1.7%,制造业增长1.3%,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在“6+1”支柱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7.4%、材料行业增长9.1%、化医行业增长4.4%、能源工业增长4.0%、装备制造业增长1.6%、消费品行业增长0.8%、汽车制造业下降11.6%。
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8.1%,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分别增长28.1%、11.3%、6.2%、4.4%、14.1%、0.4%和10.1%。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9倍、工业机器人增长67.2%、智能手机增长67.5%、液晶显示屏增长53.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52.5%。
1-8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1%。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1-8月,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6%。大数据应用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企业实现较快发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7%和88.3%。物联网产业发展展现活力,相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0%。
前三季度,重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8%。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增长9.1%,餐饮收入增长11.9%。全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37.4%,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7.0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7.5%,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无店铺零售同比增长24.6%,比有店铺零售高16.6个百分点。其中,网上商店增长33.4%、邮购增长29.4%。
前三季度,重庆全市进出口总值3687.03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出口2354.13亿元,增长16.2%;进口1332.90亿元,增长10.0%。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832.29亿元,增长25.3%,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9.7%;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386.61亿元,增长5.0%,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6%;机电产品出口2080.71亿元,增长17.8%,占全市出口额的88.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97.98亿元,增长19.1%。
从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了解到,未来重庆全市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按照优化和统筹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要求,保障成渝城镇群发展的需求,重点保障江津、合川、永川、涪陵等4个区域中心城市、长寿化工等特色工业园区用地;合理安排城镇、工矿用地,重点保障资源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用地。
适当增加万州等中心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合理安排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能矿建材、盐气化工及天然气石油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纺织及服装产业用地;重点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移民搬迁、移民生态工业园区、三峡移民迁建和移民安稳致富等“后三峡”规划项目建设用地。
适度增加建设用地,重点保障通向华东、华南省际交通基础设施、乌江水电开发等能源基础设施和重点规划产业用地需求;适当增加黔江等中心城市建设用地供给,重点保障以生态体验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以黑色及有色冶金为特色的资源加工业、以中药材和绿色食品为特色的食品医药工业、以林纸一体化为重点的造纸业用地;合理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和避让搬迁用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用地管理,严禁无序开发矿产资源,支持矿业经济区建设。
城市发展重点区具备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是全市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各区县中心城区及其组团。该区域是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科技、交通中心,是重庆市城市性质、功能的主要载体。
本区域土地利用重点是增强城市实体,合理调整国土空间,适度扩大工业、金融业、交通、服务业、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居住等建设用地空间,适当配置绿色生态空间;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城郊农民向城市集聚,提升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方式,控制开发时序,保护好生态环境,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单位空间的产业效率和人口集聚密度。
自然与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主要包括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本区域实行保护区分类管理,严禁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新增建设用地,禁止任何破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土地开发行为。严格控制实验区和外围地带的土地开发开发强度,适度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限制发展采掘业和加工业。鼓励植树造林和山体绿化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努力保留原有自然地貌形态,加强植树绿化,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产业发展用地,重点支持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用地,严格控制限制类产业项目用地供应;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从严控制独立选址项目的数量和用地规模;鼓励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产业升级、用地结构调整和用地效益提升。
3.高世代液晶面板、有机发光面板等平板显示器件(两江新区、巴南区、九龙坡区)
5.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信息采集及识别设备、运营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两江新区、南岸区、九龙坡区)
7.计算机整机及零部件、计算机外围设备、工控计算机及系统、信息采集及识别设备(两江新区、沙坪坝区、璧山区)
8.通信系统设备、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设备零部件(两江新区、沙坪坝区、南岸区)
11.工业领域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行业大数据系统安全可靠软件(两江新区、南岸区)
7.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两江新区、璧山区、长寿区、沙坪坝区、铜梁区)
7.碳酸饮料、包装饮用水、蛋白饮料、果菜汁饮料(九龙坡区、璧山区、涪陵区、万州区)
14.造纸和纸制品业(非化学制浆)(江津区、永川区、武隆区、长寿区、丰都县)
版权声明:本文由重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